从谦虚到自我抹消:面对“冒名顶替”感受
文章作者:袁一鸣咨询师,纽约和新泽西执照,一三心理诊所纽约办公室
“冒名顶替综合症”(imposter syndrome),或者另一个被更频繁使用的词语“不配得感”,虽然两者并不完全相同,但是它们有一个相同点就是“不应该是我”。
当人们获得学业或者事业上的成功时,有这种“冒名顶替”感受的人会觉得自己只是成功地欺骗过别人的眼睛,而非是靠自己的真实能力和努力的结果。TA们选择性地忽视了自己成功的证据,而是将其归功于外部或者那些转瞬即逝的因素(McLean Hospital, 2023)。
文化背景:谦虚与自我怀疑
我们可能都听过:
天时地利人和
乐极生悲
枪打出头鸟
人外有人,山外有山
虚心使人进步,骄傲使人落后
亚洲文化崇尚谦虚。谦虚本身并没有错,我们通过弱化自己的成功来规避可能的风险,但是同时也可能种下了自我怀疑的种子。如果我们把谦虚和“冒名顶替综合症”比作光谱上的两端,谦虚可能会随着向光谱的另一端延展,而模糊成为自我抹消(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, 2023)。
谦虚(Modesty)→ 自我抹消(Self-erasure)
谦虚是尊重; → “冒名顶替综合症”是不配得感
谦虚是对自我局限的认识; → “冒名顶替综合症”是否认自我技能
谦虚是避免自大浮夸 → “冒名顶替综合症”是不认为自己值得他人的认可
常见的误解
关于冒名顶替综合症,社会上有不少误解:
❌ 它是一种永久的个人特质
❌ 它只会出现在女性或少数群体中
❌ 它只有负面影响
❌ 它必然会带来有害结果
事实上,研究表明:
有“冒名顶替”感受的人有时反而会准备得更充分,在工作中表现更好(Zanchetta et al., 2020)。
Harvard Business Review(2022)指出,适度的“冒名顶替感受”可能推动人们更加努力和谨慎。
如何应对“冒名顶替”感受?
根据 Dr. Valerie Young(Imposter Syndrome Institute 创办人)的建议:
说破无毒:表达出这些感受(Imposter Syndrome Institute, n.d.)
区分感受和事实:怀疑是一种感受,不是事实。
识别触发点:留意在哪些场合最容易出现“冒名顶替”想法。
看到积极面:这类感受往往代表你在乎正在做的事,原谅不可避免的错误
允许错误:发展健康的应对失败和错误的方式
纠正限制性规则:如:我需要总是知道答案;我不可以不行;我不能寻求帮助
使用积极的自我对话:练习自我肯定和自我奖赏。
想象自己成功的画面
自我肯定并奖赏自己
允许边学边做:允许自己经历这些感受的时刻,带着不确定感前进,而不是等待“完美时刻”。
小练习:
花 60 秒想一想并记录下这个月自己取得的一个成就(无论大小),以及自己做了什么努力让它发生。把这个证据保留下来,在下一次“冒名顶替”的自我怀疑出现时拿出来,提醒自己:这只是一个短暂的时刻,我只是在经历这个时刻而已,它会过去的。
你并不孤单:
研究显示,70% 的人们在自己人生的某一时刻体验过“冒名顶替”的感受(Psychology Today, n.d.)。它不是你真实的全部,也并不代表你“有问题”,而只是我们成长路上的一个声音。学会倾听、辨别并与之对话,才是走向自我接纳的重要一步。
参考文献
Harvard Business Review. (2022, November 21). Impostor syndrome has its advantages. Harvard Business Publishing. https://hbr.org/2022/11/impostor-syndrome-has-its-advantages
Imposter Syndrome Institute. (n.d.). 10 steps you can use to overcome impostor syndrome. https://impostorsyndrome.com/10-steps-to-overcome-impostor-syndrome/
McLean Hospital. (2023, June 8). Feeling like a fraud? A deep dive into impostor syndrome. https://www.mcleanhospital.org/essential/feeling-fraud-deep-dive-impostor-syndrome
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. (2023, February 16). New research debunks 4 myths about ‘impostor syndrome’. https://mitsloan.mit.edu/ideas-made-to-matter/new-research-debunks-4-myths-about-impostor-syndrome
Psychology Today. (n.d.). Imposter syndrome. https://www.psychologytoday.com/us/basics/imposter-syndrome
Zanchetta, M., Junker, A., Robins, T., & Haque, F. (2020). Prevalence, predictors, and treatment of impostor syndrome: A systematic review. Journal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, 35(4), 1252–1275. https://doi.org/10.1007/s11606-019-05364-1
美国一三心理诊所的其他相关心理资源:
孩子情绪问题管理课程等多个不同主题的课程,全部由一三心理诊所的心理学博士们精心设计并录制,干货满满,实用有效。我们网站上也有很多免费的心理资源,例如文章,书籍推荐,我的Podcast和YouTube频道。
一三心理诊所做了的全美国的公益搜索黄页,帮助你找到自己附近的中文咨询师
admin-chinese@mindbodygarden.com
一三心理诊所地址:
Office 1 (Los Altos)
885 N. San Antonio Rd., Suite O, Los Altos, CA 94022
Office 2 (SF)
110 Gough Street #402, San Francisco, CA 94102
Office 3 (San Diego)
9920 Pacific Heights Blvd, Suite 150, San Diego, CA 92121
Office 4 (New York)
303 Fifth Avenue, Suite 901, New York, NY 1001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