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纪轻轻就得了心脏病?你很可能只是惊恐发作——心理学视角解析

文/廖卫一咨询师,美国一三心理诊所北加州旧金山湾区分办公室

事业有成的荀老爷子近来忧心忡忡。他觉得自己得了不得了的大病——茶饭不思、夜不能寐、心跳过快、胸口发紧,有时甚至痛到以为自己要“心脏病发作”了。可奇怪的是,他跑遍各大医院都查不出问题:各项心脏功能指标都显示正常。最后,在朋友建议下,他不情不愿地走进心理咨询室

案例和图片来源:电视剧《女心理师》

你可能会和老爷子有类似的疑问:我明明是身体不舒服,为什么要去看心理呢?当老爷子不情不愿地走进咨询室,聊了几十分钟后,谜底才揭晓:他得的并不是心脏病,而是“惊恐障碍(Panic Disorder)”。

惊恐发作:让人误以为“命悬一线”的体验

惊恐发作(Panic Attack) 是一种伴随强烈躯体症状的急性焦虑发作。典型表现包括:

  • 胸闷、心悸、呼吸困难

  • 出汗、颤抖、头晕、手脚麻木

  • 心跳加速、濒死感、失控感

每次发作通常持续几分钟到半小时不等,且症状会在数分钟内达到高峰。虽然不会造成器质性损伤,但因症状极似心脏病,强烈的不适感往往让患者误以为自己“快死了”。

更棘手的是,即使检查显示一切正常——大脑的“警报系统”仍然处于过度激活状态,导致身体持续分泌压力激素(如皮质醇),引血压升高、睡眠和饮食紊乱,让人陷入“越怕越紧张,越紧张越怕”的循环。

惊恐障碍:从短暂恐惧到长期困扰

惊恐发作可以没有特定的诱因,普通人也完全可能经历突如其来的惊恐发作。大部分人无需治疗便可自行恢复,但是如果惊恐发作反复出现、并伴随长期的担忧与回避,就可能发展为惊恐障碍(Panic Disorder)。常见的特征包括:

  • 反复的惊恐发作

  • 关于惊恐发作或其后果的长期焦虑,例如,对下一次发作的长期恐惧;

  • 为了避免惊恐发作而做出的极端的行为改变,例如,因害怕发作而回避外出、工作或社交活动。

在荀老爷子的故事中,他的惊恐发作诱因还是比较明显的:与家人的关系紧张引发的高度焦虑与愤怒。头几次的发作后荀老爷子开始相信自己得了“怪病”,为此他焦虑不已,执着地想要找到病因,却不曾想反而加重自己的“病情”。后来,他开始:

  • 不敢独处,频繁去医院;

  • 放弃工作,与家人疏远;

  • 被“找不到原因的身体病”折磨得身心俱疲。

这种极端的行为改变,正是惊恐障碍的重要诊断标准之一。简单来说,因为这个“怪病”,荀老爷子公司不管了,儿子也不联系了,整天跑去医院里头闹,耽误了自己的时间也引发周围人的不满,这就是“极端的行为改变”。

心理治疗的三部曲

那么面对惊恐障碍,有没有办法可以改善这些症状呢?其实,惊恐障碍可以治疗,而且疗效显著。具体来说,常规的对惊恐障碍的治疗核心包括三部分:

1️⃣ 心理教育(Psychoeducation)

了解“我到底怎么了”。

心理教育听上去简单,实则非常重要。正如前文所述,大部分经历过惊恐发作的患者不了解自己经历了什么,以为自己得了绝症。在知道其他人也有类似经历,以及这个症状是可以治疗的时候,他们便会感到松了一口气,焦虑往往立即缓解。

2️⃣ 放松练习(Relaxation Training)

放松练习多种多样,主要目的是帮助患者掌握缓解焦虑的技巧,重新学习掌握身体节奏,减少主观痛苦感和整体焦虑度。包括渐进式肌肉放松、呼吸训练、正念冥想、锚定技术等。背后原理大同小异,都是通过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来缓解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,来对抗“战斗”或者“逃跑”这样的应激反应。

3️⃣ 暴露疗法(Exposure Therapy)

暴露疗法被誉为焦虑治疗的“黄金标准”,对焦虑类心理疾病有“奇效”,而且效率高,通常在数周至数月内(8–20次咨询中)可见显著改善。它通过在安全环境中,逐步让人暴露在引发焦虑或恐惧的情境中,帮助大脑重新学习——“我可以承受这种感觉“,帮我们重新习得新的安全体验,减少回避与恐惧反应,从而恢复正常生活的能力。大量研究表明,它对焦虑症、强迫症、创伤后应激障碍(PTSD)等都有显著效果,同时也是美国心理学会(APA)推荐的一线疗法。不过暴露疗法实际操作起来颇有难度,并非所有咨询师都接受过相关训练。根据调查,有30%的咨询师即使知道暴露疗法是最佳选择,仍会拒绝使用。

焦虑是可以被管理的

如果你发现自己也有类似症状——
胸闷、心悸、濒死感、害怕失控——
请不要急于下结论,也不要责怪自己“太敏感”。

这不是你的错,而是大脑在发出“虚假警报”!

这种情况下,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帮助,可以帮助你的生活重新回到正轨。在我们美国一三心理诊所,廖卫一咨询师拥有丰富的的治疗焦虑和惊恐障碍的临床经验,接受过国际强迫症基金会(IOCDF)的暴露疗法培训,也擅长结合使用正念冥想疗法。目前对于有需要的来访,可以提供低价咨询服务,欢迎有需要的来访者预约。

📚 参考文献

Linehan, M. M. (1993). Cognitive-Behavioral Treatment of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. Guilford Press.
Clark, D. M. (1986).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panic.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, 24(4), 461–470.
Craske, M. G., & Barlow, D. H. (2008). Panic Disorder and Agoraphobia. Oxford University Press.


美国一三心理诊所的其他相关心理资源:

欢迎预约我们的线上线下服务

admin-chinese@mindbodygarden.com

(650) 434-2563

(917) 730-1826

一三心理诊所地址:

Office 1 (Los Altos)

885 N. San Antonio Rd., Suite O, Los Altos, CA 94022

Office 2 (SF)

110 Gough Street #402, San Francisco, CA 94102

Office 3 (San Diego)

9920 Pacific Heights Blvd, Suite 150, San Diego, CA 92121

Office 4 (New York)

303 Fifth Avenue, Suite 901, New York, NY 1001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