强迫症不是“想太多”:从完美主义到焦虑的心理根源与疗愈方法

文/廖卫一咨询师,美国一三心理诊所北加州旧金山湾区分办公室

强迫症(Obsessive-Compulsive Disorder, OCD)是一种常见的焦虑障碍。它并非单一成因造成,而是一个“多因素、多表征(multi-factorial and heterogeneous)”的复杂综合体。研究发现,强迫症的形成往往与遗传、环境、人格特质等多种因素相关,它们相互作用、彼此强化,最终形成持续的强迫思维与强迫行为。

一、遗传与生物学因素

科学研究表明,强迫症的遗传率约为 40–50%。 直系亲属的发病风险是普通人群的 2–4 倍。这意味着家族中若有成员表现出焦虑、完美主义或控制倾向,其他成员也更可能发展出类似的心理特质。

此外,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,强迫症患者在额叶—基底神经节环路中常存在功能异常,这一环路与“错误检测”“冲突监控”和“重复行为”密切相关。

二、后天环境与生活压力

除了遗传,环境因素在强迫症的形成中同样重要。
以下几类人群风险更高:

  • 经历过明显压力或创伤的人
    尤其是童年创伤,会显著提高包括强迫症在内的多种心理障碍风险。长期处于失控或高压环境中的人,可能通过“重复”“检查”“控制”等行为来获得安全感,虽然短期内能缓解焦虑,但长期来看反而加重焦虑与强迫循环。

  • 高压力职业群体
    有些工作岗位,如医疗、军队、审计、精算等岗位,对精确度和规则遵守要求极高。轻微强迫特质的人能在此类环境中如鱼得水,但若压力过大,也可能诱发或加重强迫症状。

  • 孕期与产后女性
    怀孕,孕期激素的变化本身都容易引起心境变化,加上新生命的到来容易引发关于健康、生命方面的焦虑

三、人格特质:完美主义与控制欲

从人格角度看,细致(meticulous)、完美主义、灵活度不足的人更容易发展出强迫症。这些人往往对自己要求极高,不容许模糊与不确定。

不仅起因有好几种,目前我们也不知道每个因素的占比多大,甚至很多时候它们是相互作用、互相强化的。在寻求治疗/帮助的时候,强迫症患者也容易呈现出一种僵硬死板或者追求完美的认知方式,常见的比如说:

  • 追求权威
    倾向于寻求权威背书以缓解焦虑,越多专家意见越安心。

  • 完美主义思维
    治疗一定要按照特定方式做,否则没有效果/治疗会失败;“我一定要做到最好,不然无法拯救自己”。做咨询之前要上网找到所有相关的资料读一遍,如果可以,或许还会把能找到的所有咨询师相关的信息也读一遍。结果往往导致因为无法达到自己的期待而极度自责,增加焦虑。

  • 回避情绪
    通过理性化或自我命令来压抑情绪,例如“我不应该感到害怕”“我必须理性”,“只要我告诉自己不应该感到XX,我就可以不这么感受”等。

这些特质本身并非坏事。若能灵活调节,它们可以能帮助我们取得事业和学业上的成就,在做事情前准备充分,比如咨询前提前做功课、偏好训练背景更加完善的咨询师,等。但如果无法灵活调节、因地制宜,当控制欲与焦虑互相强化,人就可能被“完美”困住,陷入无法停下的心理循环。

强迫症与心理治疗:理性之外,感受才是关键

心理咨询既是科学,也是艺术。同样的疗法、同样的受训,不同咨询师可能有不同理解与风格;同一位咨询师,在不同阶段的工作状态也会有所不同。

因此,对强迫症患者来说,最重要的不是:

“我是不是找到了最好的疗法?”
“这位咨询师是否最有资质?”

而是要回到主观体验:

  • 我在咨询中的感受是什么?体验是什么?

  • 这个人让我觉得安全、被理解吗?

  • 哪些部分我目前可以承受,哪些部分暂时不能承受?

有部分患者会纠结自己是否“真的有强迫症”的问题,他们会利用自己强大的理性逻辑去搜寻资料与对比分析,试图证明自己真的“有”或者“没有”强迫症,告诉别人自己的强迫“无足轻重”或者“难以治愈”,或者在两者之间反复纠结。

如果你只停留在理性层面,不断搜寻、分析、比较、确认自己是否“真的有病”或“是不是真的能好”,其实仍然是在回避感受。比如对得病的羞耻感、对自己可能有缺陷的恐惧、对身心健康的担心等等。而强迫的根源,往往正是这些被压抑或忽视的恐惧、羞耻与脆弱。

当我们开始允许这些感受存在,不再急于“消灭它们”,真正的疗愈就已经开始了。

治疗方向与推荐

目前科学验证有效的治疗方式包括:

  • 暴露与反应预防疗法(ERP)
    通过逐步暴露于引发焦虑的情境,
    学习不以强迫行为来缓解不安,从而削弱焦虑与强迫的连接。

  • 认知行为疗法(CBT)
    帮助患者识别并修正非理性信念,
    提升自我觉察与灵活思维。

  • 正念与接受疗法(Mindfulness & ACT)
    教导个体观察念头,而非被念头牵着走,
    重建与内在体验的关系。

如果你怀疑自己有强迫思维或行为,欢迎联系我们美国一三心理诊所的廖卫一咨询师。他拥有丰富的的治疗焦虑和惊恐障碍的临床经验,接受过国际强迫症基金会(IOCDF)的暴露疗法培训,也擅长结合使用正念冥想疗法。目前对于有需要的来访,可以提供低价咨询服务,欢迎有需要的来访者预约。

📚 参考文献

  • Abramowitz, J. S. (2006). Understanding and Treating Obsessive-Compulsive Disorder: A Cognitive Behavioral Approach.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.

  • Linehan, M. M. (1993). Cognitive-Behavioral Treatment of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. Guilford Press.

  • Goodman, W. K., et al. (2014). The neurobiology of obsessive–compulsive disorder. CNS Spectrums, 19(6), 556–563.

美国一三心理诊所的其他相关心理资源:

欢迎预约我们的线上线下服务

admin-chinese@mindbodygarden.com

(650) 434-2563

(917) 730-1826

一三心理诊所地址:

Office 1 (Los Altos)

885 N. San Antonio Rd., Suite O, Los Altos, CA 94022

Office 2 (SF)

110 Gough Street #402, San Francisco, CA 94102

Office 3 (San Diego)

9920 Pacific Heights Blvd, Suite 150, San Diego, CA 92121

Office 4 (New York)

303 Fifth Avenue, Suite 901, New York, NY 10016